期刊信息
 

刊名: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曾用名:中国医学文摘·中医
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ISSN:2095-5707
CN:10-1113/R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1335
期刊分类:图书情报
期刊热词:
图书馆,中医药,中医,大数据,中医药院校,文献计量学,数字图书馆,文献计量分析,投稿须知,互联网,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从五脏论治冠心病的研究进展(2)

来源: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20 06: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2从脾论治 1.2.1 病因病机及心脾相关性 心脾因相互供养以及相互协同运行血液而关系密切,《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1.2从脾论治

1.2.1 病因病机及心脾相关性

心脾因相互供养以及相互协同运行血液而关系密切,《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胃乃水谷之海,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入胃,化生精气,再经脾气散精的功能滋养心以及其他脏腑,脾胃纳运协调,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与传输。胃气为健康人之常气,产生于脾胃,胃气充足尚能纳运正常,胃气少而钩象明显则会导致心系疾病[13]。后世有医家总结“心脾学说”,即心脾两脏关系:母子相依、气血互济、经脉相贯、阴阳相承[14]。朱丹溪提出“百病中多有兼痰者”理论,《医宗必读》曰:“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因此就有了“脾为生痰之源”一说。从脾论治的关键在于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液停蓄,积聚成痰。痰浊形成的病因不外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七情内伤以及脏腑气化功能失调,痰浊闭阻胸阳,气机阻遏,脉道不利,则见不得卧,心痛彻背,同时心阳不振,胸阳痹阻,湿浊聚集又可形成痰饮[15],两者互为因果。现代医学研究中,痰浊理论亦与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脂质学说”相似,有研究表明,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的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都会增高[16]。而肥胖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7],在肥胖患者体内,脂肪组织炎症程度处于低强度时,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明显上升,并且主要表现为炎症表型。肥胖相关外泌体、促炎脂肪因子以及炎症细胞因子共同促进肥胖脂肪组织炎症效应,前三者的功能失衡最终导致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18],这些研究都为从脾论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1.2.2 临床应用

李德新教授[19]提出“从脾论治四法”:①补脾行气,振奋宗气法;②温中理脾,散寒通痹法;③健脾豁痰,升阳宣痹法;④调理脾胃,滋阴养血法;而国医大师邓铁涛身处岭南湿热之地,水湿不化易积聚成痰,故提出“痰瘀相关”“心脾相关”理论,即本虚标实,痰瘀相关,在治疗上着重“补气除痰”,又强调补益心气重在健脾,并提出从脾胃论治胸痹五法[20]:①健运中气法;②调脾养血法;③醒脾化湿法;④健脾涤痰法;⑤温阳理中法;国医大师路志正[21]认为胸痹的最关键的病机是脾胃失调,因此他主张“持中央,运四旁”,在治法方面①健脾益心,通脉止痹;②健脾滋肾,通脉止痹;③疏肝理脾,通脉止痹;④健脾益肺,通脉止痹。

袁恒佑[22]将60 例脾虚痰瘀证的冠心病合并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和治疗组(西医常规治疗+健脾化浊汤),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中医症候总疗效率与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此外,治疗组的心电图治疗总有效率、血脂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健脾化浊汤在改善心绞痛症状,心脏电节律性,调节血脂方面有显著疗效;汤燕醒[23]将80 例气血两虚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治疗组采用加味归脾汤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收缩压、心率、心肌耗氧量,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两组收缩压、心率、心肌耗氧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治疗气血两虚型冠心病患者时加味归脾汤有一定的疗效。刘孟[24]将80 例痰瘀阻络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而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调脂汤(山楂、丹参、泽泻、制何首乌、神曲、怀山药、郁金、银杏叶、三七粉、姜半夏、鸡内金),结果显示在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7.5%,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脂汤在治疗痰瘀阻络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时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改善临床指标。

1.3从肺论治

1.3.1 病因病机及心肺相关性

有学者总结心肺理论的依据主要体现在位置相关、经络相连、功能相关、病理互制、五行属性相关等五个方面[25]。心肺同属上焦,位置接近;《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行少阴心主之前。”文献讲述了两者在经络上相互联系;在功能上心肺之气相互协调,推动血液正常运行,同时心气还能通过疏导肺气来辅助肺司呼吸功能的正常运行,《素问·灵兰秘典论》有肺为“相傅之官”一说,是指肺的朝百脉、主治节的功能,心主一身之血,肺朝百脉则可以辅助心行血,主治节则可以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这与陈馨浓认为的“肺朝百脉”功能失调最终导致胸痹的理论不谋而合[26];在病理上心肺相互影响,肺气失宣影响心气的运行,心气推动无力导致心血瘀阻。若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正常运行,也可影响肺主呼吸和宣发肃降的功能,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心肺作为五脏在五行中分别对应火和金,在五行中火克金,即火是金的“所不胜”,两者双向调节相互制约,如此才能维持心肺两脏的动态平衡[27]。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网址: http://www.zgzyytsqbzz.cn/qikandaodu/2021/0520/714.html

上一篇:传统中医药治疗骨髓炎的研究现状
下一篇: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创新思考研究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投稿 |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编辑部|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版面费 |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论文发表 |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